走进贵州贵定县宝山的竹坪村,溪水穿流而过。站在桥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竹坪村,隶属贵定县宝山街道,位于贵定县城东面。据历史记载,早在明朝时期,从江西迁徙而来的赵氏家族就在这里披荆斩棘,开始了依山而居、傍水而耕、晨起担水的农耕生活。
近年来,随着贵定“6334”工作法的推动,竹坪村根据自己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大力发展,迅速蜕变,华美转身。在政府的牵头下,该村还设立了一个“农耕文化陈列馆”来展示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陈列馆”是由两栋传统的木质民房改建,从大门进来,门的两边放置有农具,右侧一个是存储粮食的仓库,沿着仓库边上的石阶往上走,从小门进去,大大小小的簸箕、饭甑、猫箩、鱼箩等农具应有尽有。
每一种农具都贴上了展品名录,上面注明了品名、捐展者、用途等栏目,往左走进陈列馆的其他展览室,有的陈列了字画,有的展出照片。每一种展物都记录着竹坪村群众的生产劳作历史和农耕文化。
来到第二栋陈列馆,堂屋的正中是一个香火台。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香火台前摆上一桌酒菜来祭拜先祖。
堂屋左边有一个厨房,厨房里有砧板、筲箕、竹篮、铁三角等各种厨房用具,它们展现了竹坪村有史以来的农耕饮食文化。
第一栋陈列馆里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房间,它在大门右边的仓库上面,是一个小小的私塾教室。
这个私塾曾开设了十多年,历史上,私塾有德馨之师、教育之盛,培养了许多竹坪村的农家子弟。
“不要酒色财气,只要耕读为本”这是村民赵正权的家训,赵正权是贵定县人大代表,他在讲解家风家训时,讲述了他侄子求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竹坪村,晚上九点,从贵定赶了四个小时山路回到家的赵锋(化名),将被都匀民干学校录取消息告诉了他父亲。
房间里马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父亲脸上一脸踌躇说:“儿啊,家里的条件你知道的,负担不起你去都匀读书,你去找你二叔说说。”听罢,他立马跑去二叔家,说明来意后,二叔为难地答复说:“二叔这段时间收稻谷实在太累了,这事情还是去找你幺叔吧。”接连碰壁的赵锋有些心灰意冷,但是他没有放弃,又来到了幺叔赵正权家,赵锋说了事情经过后,赵正权立马起身对他说:“厨房有玉米饭,快去加一勺猪油吃饱,我去把马灯的油加满,你吃好我们马上走路去都匀。”这时,已经将近凌晨十二点。叔侄二人一路翻山越岭,一晚上花费8小时,走了50公里的路程,终于到达都匀。这一路上要翻山越岭、踏石过河,黔道之难比之蜀道差之不远,然而叔侄不畏山路崎岖的,为了求学踏破铁鞋而不惧。
最后,赵正权对小活力说:“我当机立断,连夜赶路去都匀求学,就是要让赵锋明白求学不等人,求学之不宜,以此激励他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赵锋也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中得以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干部。
“家风垂范,教诲有方”正是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在竹坪,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把自家的家风家训刻在小院门口的石头上,以此传承每家每户的美德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竹坪村人时刻奋发向上。
资料来源:贵定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