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滇、黔、桂三省(区)的结合部,曾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方国——句町古国的所在地,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从秦汉到元明清各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开发。宋王朝时,就十分重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经营,推行了羁縻州制。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广南府,以及之后的宝宁县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止,封建王朝在广南共任命流官230任,其中知府99任,知县、县佐、县长131任。千百年来,但凡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他们读的主要是儒家四书五经,这些儒家学说要求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人生追求实际上就是想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一展胸中抱负是当时读书人的人生追求。即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关知府李熙龄被任命广南府流官及统治的业绩,史书中皆有明确记载。
李熙龄(生卒年月不详),字芸渠,江西省南城县人。进士出身,诰授朝义大夫,前吏科给事,中翰林院编修议事加一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由澄江府调任广南知府。他十分热心编修地方志,曾首纂陕西《榆林府志》五十卷;道光二十八年续纂《广南府志》四卷;道光三十年又续纂《普洱府志》二十卷等,著述颇丰。一生老成硕望、宣力弥勤,忠心爱国、爱民自洁、居功至伟。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南莲城全景(县文旅局提供)
古郡莲城一角 (县委史志办兰天明收藏)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广南知府李熙龄续纂《广南府志》一部四卷,云贵总督的林则徐等人鉴定后刊刻发行。(县委史志办兰天明摄影)
文庙,知府茹仪凤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所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旅局提供)
文笔塔,知府何愚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迁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旅局提供)
李熙龄任广南知府期间,善政颇丰,后人广为传颂。初到广南的李熙龄首先查看广南地形,见山势蜿蜒,城廓壮丽,而四周无河。再深入士民中询问:“广南无河,四郊田亩灌溉何资?”士民告知:用池塘蓄水,城内有观音、承恩二塘。城外北有小溪,西有洗马池,东有催耕塘,东二里又有小泾注入。再问:偶值三时缺雨怎么办。士民无答。李熙龄又问,城周围有没有水利可修?当他了解到县城东北20华里外有岜凉、那海二泉可以筑开渠引水到城里后,亲自查勘地形,筹集经费,组织策划。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冬月兴工,次年三月即将岜凉、那海的泉水曲绕山腰,经八品、干塘子、万寿寺、官菜园,最后引入八大河。李熙龄题命岜凉、那海二泉为“广裕”“广惠”泉。在源头筑坝蓄水,命名此坝为“富民塘”。在八大河寨傍筑石闸建坝蓄水。岜凉、那海二泉引入城后,不但解决了沿途田亩的灌溉问题,还解决了沟渠附近,特别是广南县城的人畜饮水。水利工程完工后,为使这项工程长久性运行,他又亲自主持制定管理沟渠的《酌定善后条规》十九条。并从府库中拨出一百两银子(在清朝中晚期100两银子相当于15000-22000元人民币左右),置产以作岁修之费,使“吾民永享其利”。
李熙龄上任广南知府后就查阅广南府志:知其“虽为边地,而涵濡圣化已几百年,文物声明几与中土等不其盛欤”,但广南旧时无志书,直至康熙时才有茹仪凤始修府志,单光国、何愚作了续修。但缺略甚多,时间已久,补修、重修广南府志已非常必要。在任期间,李熙龄组成由宝宁县知县李光谦、儒学教授马锐、儒学训导王安廷、刑部候补主事陈秉均为纂修《广南府志》的机构人员,经一年多努力成稿。再组织署儒学教授李名传、举人太和县教谕赵庆龄、举人张人镜、杨应运、拔贡杨凤朝、徐彤熏参订。一部四卷《广南府志》成书,报经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等人鉴定后刊刻发行。
知府李熙龄还写了不少檄文诗赋。他在《铜鼓遗珍》中写道:“伏波遗鼓制弥工,斑剥可曾蚀雨风。异代珍为夷俗乐,当年铸就汉家铜。摩挲遥想销兵气,歌唱长思立柱功。不朽勋名谁继美,千秋奇迹武候同。”又《宝月雄关》写道:“东南险峻镇雄关,宝月高悬万仞间。绝岭嵯峨通百粤,重岗断续锁诸蛮,天门夜静烽烟色,石栈晨消藓露班,深喜边陲常巩固,千秋蟾影卧空山。”
封建时代,广南从元朝开始,就采取了土(土司)流(朝廷任命的官员)结合的管理统治。而流官均是籍外人员走马灯似地变换,由于地处西南边陲且交通条件限制和行政效率低下,官员离职、任职的文书传达耗时费日,常有官员长时间署理而不得实任,甚至有的官员病逝在署理任上。但李熙龄虽为外省人到“边徼之地”的壮乡广南任职,能以“为官避事平生耻”,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立足本职、务实担当。彰显了爱国爱民,廉洁自律的情怀,其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地方发展和民众生存的大事,愿意为老百姓的利益竭尽所能,奉献所有,把个人利益和生死都置之度外。如清代到广南府任职的知府河北省宛平人茹仪凤、广西平乐府平乐人何愚、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宋湘等廉吏同样如此。这种情怀难能可贵,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典范。
资料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