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舞蹈 > 舞蹈研究  > 详细页面

晴隆阿妹戚托

——从大山走向世界

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22年07月18日 阅读量:

“晴隆阿妹戚托”深受贵阳市民追捧

  《晴隆阿妹戚托》,一种没有音乐和乐器伴奏,彝家姑娘们完全靠心灵感应,跳出整齐的舞步,传达浓浓的姐妹情谊,向即将出嫁当新娘的姐妹表达深深的祝福之情,并用12种代表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诉新娘到了婆家后要勤劳节俭,敬老爱幼,家道才能兴旺,日子也才能红红火火。

  姐妹们何以能懂得这样多道理?其实都是这种世代传承的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当彝家姐妹们从小学习这种舞蹈时,她们就从老一辈那里学到了这些道理。一个舞蹈,能这样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对于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来说,是一种无字的教科书。

  这是一个在晴隆三宝彝族乡及相邻的彝族聚居村寨中流传的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在晴隆已经有了500年以上的历史,它在村民们堂屋里跳,在庭院里跳,在寨子的敞坝里跳。1995年,由州歌舞团依据采风所得编创的《阿妹且朵》曾跳到意大利去;更早的时候,那是50年前的1956年,这个舞蹈曾经被选送到北京为中央领导表演,但那两次都没有这次这样轰动,被全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所关注,是黄果树杯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使它一夜出名,是“多彩贵州”这一贵州省的文化品牌活动,使《晴隆阿妹戚托》得到更多的赞誉。

  这里有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小故事:2007年7月27日,全省原生态舞蹈最后决赛,《晴隆阿妹戚托》出场是第13号,这次序不错,基本是压轴的位置,在它之前的是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和《锦鸡舞》,出场是11和12,进入决赛时总分排名前三名的三个节目集中在一起“过招”,观众感到过瘾,演员却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当天的节目总分排序变化极大,原本是第四名的《花棍舞》一下子跌了好几位,与银奖失之交臂,因此每一个节目的最后结果都让人担心。在候场大厅里,已经表演并得了全场最高分的《锦鸡舞》和《反排木鼓舞》的演员,一反常态,没有像过去那样自信地兴奋和狂欢,反而更紧张地盯着大厅里的电视屏幕,直到《晴隆阿妹戚托》表演后,主持人宣布的最后得分没有超过他们,这才暴发出一阵欢呼和呐喊。他们知道当天场上最可怕的对手是《晴隆阿妹戚托》。而《晴隆阿妹戚托》为了保住全省排名第三的位置,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没办法,大赛就是这样紧张,甚至还有些残酷。

  提起《锦鸡舞》和《反排木鼓舞》,贵州人都知道,那是贵州省“歌舞之乡”黔东南的两个品牌节目,曾经代表贵州走出省门,并代表中国走出国门,先后去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又都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舞蹈节目。从原生态舞蹈的特征和特性考察,它们在图腾崇拜、生命崇拜、自然崇拜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个性,特别是《锦鸡舞》,更具有“仿生舞蹈”的特点。严格说,《晴隆阿妹戚托》名列这两个节目之后,服气;能与《反排木鼓舞》和另一个也是蜚声中外的《滚山珠》并肩银奖,也算是“意外的惊喜”。而位列《晴隆阿妹戚托》之后的《滚山珠》、《长衫龙》、《铜鼓舞》等,都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四方鼓》、《肉莲花》、《花棍舞》等一批节目,都是蜚声海内外的老牌节目。此次大赛,能占据比这些老品牌更高的位置,拿回来一个“银瀑奖”,对于《晴隆阿妹戚托》来说,的确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当然,认真地回顾和总结,这一个结果也不是半夜捡了个银元宝,而是合情合理的必然结果。

  《晴隆阿妹戚托》自身具有无可估量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彝族同胞中世代传承的舞蹈,12个基本动作全部来于生产生活,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这一科学论断;它是一个婚俗舞蹈,具有原生态舞蹈中的“生命崇拜”这一显著特点,婚嫁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为了传宗接代,男婚女嫁在人类生活中是一件大事;在情感表现上,《晴隆阿妹戚托》不温不火,娓娓表达出来的是姐妹浓情。离别是一种酸楚的情绪,但在新娘大喜的日子里,又不能让她感到太难受,于是,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情感分寸把握,在这个舞蹈中要细细品味。在艺术手法上,更具有震憾心灵的特有的艺术魅力:没有音乐,也不用其它任何“响器”,跳舞的演员们全靠心灵感应,以整齐划一的舞步,完成了“以足传情”这样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动手为“舞”,动脚为“蹈”,《晴隆阿妹戚托》只“蹈”不“舞”,放弃了最容易的“手之舞之”和最能表达情绪的肢体语言,完全凭借“脚下功夫”,前点步、踏步、勾步、踢步、提膝甩脚,变幻多样、丰富细腻,这是它的又一显著特点。舞蹈专家刀美兰在评点时感慨地说:“这个舞蹈,是我们的专业编导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也是我们的专业演员很难学会的。”学动作的比划或许并不难,难在那一种韵味和演员自己的定位:不张扬、不突显,老老实实为整体效果尽力。

  晴隆县委、县政府对舞蹈大赛高度重视,组建了强有力的组委会工作班子,拨给了启动经费,并明确指示,要求在舞蹈大赛中推出晴隆自己的东西,打造出晴隆对外的文化名片。演员们到贵阳比赛的出征仪式上,晴隆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亲自到场送行,使演员们更添了信心和底气。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始终把《晴隆阿妹戚托》当作他们的文化珍宝进行保护和弘扬,挤出经费聘请了民间艺人常年对包括《晴隆阿妹戚托》在内的彝族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在县民宗局的支持下,把舞蹈推进了校园,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等。三宝是《晴隆阿妹戚托》生存和发展的一片沃土,没有三宝乡长期的努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神仙也没招。

  舞蹈大赛中,投入了大量情感和付出了大量劳动的是县组委会一班人,从题材选定、整理推出、加工打造到一级级参赛,一路上洒满的是汗水。从《晴隆阿妹戚托》的策划人到执排老师再到后勤保障人员,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次次行走在三宝的崎岖山路上,烈日下陪着演员操练,半夜三更在医院守护生病的演员……比赛中甚至不乏运用了兵法和谋略,比如为了让评委常看常新,复赛时增加了新娘和伴娘这一组人物,让情感表达更具形象,决赛时又在舞台调度上作了大的调整,让节目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受邀担任这个舞蹈指导老师的是我州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但对这一场赛事仍然不敢怠慢,反复对原生态舞蹈的理论进行研究,对舞台展示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讨论推敲,以不辱使命。

  来自三宝乡农村的演员们,当她们轻松自如,面带微笑,向人们展示她们堪为自豪的本民族文化时,人们或许会认为她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才这样自信和自如,其实她们也一样紧张,她们知道肩膀上担负的重任和责任,这些从来没有上过如此豪华和气派舞台的彝家女子,是以她们的汗水换得了今天的成绩。在集中封闭训练中,为了台上的5分零8秒钟,她们跳了上千遍,脚都跳肿了。当她们质朴、自信、纯真、自然的表演,得到现场观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时,她们说,越听到掌声心里越高兴,脚下的节拍是早已记在心里了的。她们用辛劳和胜利完成了晴隆县人民赋于她们的“文化使者”的使命。

  随着舞蹈大赛名次排定,落下帷幕,《晴隆阿妹戚托》成了晴隆县递给世界的又一张名片,它与国家级文保单位《晴隆24道拐》一起,一张物质的,一张文化的,两张名片展示出晴隆深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在对外宣传晴隆,推动晴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原本在大山深处自娱自乐的《晴隆阿妹戚托》,完成了它的一次涅磐,走向了山外广阔的世界。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