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一级演员焦晃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中一幅他饰演乾隆皇帝的剧照。因在《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汉武大帝》等剧中的出色表现,焦晃被观众誉为“最强的老戏骨”“皇帝专业户”。
顺着我们的目光,焦晃指着照片笑道:“得意洋洋的乾隆。”但随后,他又话锋一转:“其实我主要是搞舞台演出的,演了几十个戏,算是中国演话剧最多的人之一吧。我从小就爱上了戏剧。”
出生于1936年的焦晃,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终身荣誉奖,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等。
今年,他又获得了两个新称号: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被授予“荣誉老盟员”称号;在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上,又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近日,记者拜访了这位老人。
1946年,10岁的焦晃随全家来到了上海。读初中时即对戏剧文化产生极大兴趣,初中毕业立下了考戏剧学院的志向。
谈到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读书的日子,焦晃拿出一张六十多年前的合影,颇为自豪地回忆起老师和同学们:“我们班上有20个人,是从几千个人中甄选出来的。开学时熊佛西院长给我们作的报告。朱端钧当时是教务长,我们都上过他的课。当时还有苏联专家列普科夫斯卡娅老师,对我们都有很深的影响。老师们要求都很严格,同学们一起苦练声乐和形体。”
1959年,焦晃从上戏毕业进入青年话剧团,在前辈的指导下,主演了很多中外戏剧。之后,他的事业一度停滞,直到1975年参演电影《难忘的战斗》。
从1977年到1992年退休,焦晃陆续参演了《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等11部话剧,其中大部分是国外经典名剧,观众亲切称他为“莎剧王子”。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参与拍摄了《庭院深深》《沙漠驼铃》等影视作品。
不过,让更多人记住焦晃的,是他退休后参与拍摄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尽管如此,焦晃仍认为自己是话剧人,演电视剧就是客串。他先后又演了《美国来的妻子》《钦差大臣》等多部话剧。
“我的确没有偷一天懒,案头工作是一定要做的。”对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焦晃都有自己的思考。参演《乾隆王朝》时,焦晃为揣摩角色,写了厚厚一大摞纸。“几十年来,每扮演一个角色,都要从内到外的脱胎换骨一次,从身上长出新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人物都要不一样,一样了就没意思,而愉快也恰恰在这个地方。”焦晃说。
回忆过往,焦晃有一个最大的遗憾:“我演了那么多舞台戏,父亲和母亲一部都没看过。1956年的时候,父亲就调到北京工作去了,我在上海演,他们也没法来。我妈90岁走的,我爸104岁走的,所以现在的我就像个小孩子似的,觉得自己可怜巴巴的,别看我八十几岁了,但每天都想妈妈。”
1983年,焦晃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很久没有参加民盟的活动了,现在出门不方便。”说到这里,焦晃有些沮丧:“我感觉自己的创作和为人准则还是很坚定的,不动摇,但人不够坚强。这四年里,腰肌劳损很严重,出门还得备着轮椅和拐棍,很狼狈。最糟糕的是手不能写字,有一些艺术上的想法很想写出来。这么多年一天都没有休息过,现在怎么可以变成这个样子?”
“不过,我今年还会出演一次乾隆。”讲到这里,焦晃的眼睛又亮了起来:“演83岁的乾隆,跟我年纪差不多,恐怕也是我最后一次演了。”为了这次出演,焦晃现在每天坚持从顶楼下楼两次,到户外锻炼身体。
“如果还有可能,我还是想为咱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多尽一份心,多出一把力。”焦晃说。
作者:许婧 殷志敏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