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歌舞讲堂  > 详细页面

扎根民族文化土壤的祭祀舞蹈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孟丹 2019年10月29日 阅读量: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白马河流域,生活着藏族的一个重要支系——白马人。奔流不息的白马河养育了白马人,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服饰、歌舞等民族习俗,这些传统习俗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2008年,文县池哥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从此,池哥昼走出白马山寨,逐渐揭开它神秘而古朴的面纱。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村民们表演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池哥昼 孙文振摄

  

  池哥昼是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传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池哥”是白马人对于“面具”的发音,“昼”意译为“跳”,“池哥昼”的意思就是跳面具舞。

  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聚居的白马人,也有一种古老的祈福驱邪祭祀活动“跳曹盖”,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这一古老的祭祀舞蹈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祭祀舞蹈,像云南景颇族的“目瑙纵”,纳西族的“东巴舞”,藏族的“卡斯达温”,彝族的“苏尼且”等。那么,这些少数民族的祭祀舞蹈有哪些共性特征呢?

  以“圆”为“形”。“圆”有团圆美满之意。作为一个几何图形,这种“圆”在祭祀舞蹈中随处可见。如景颇族的“目瑙纵”在进行时,中间搭塔台,舞者以此为中心在四周环绕着进行歌舞,场面宏大,令人震撼。而这种圆形的队列分布,正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体现。以圆形为队列进行舞蹈,既方便群体相互交流,也可使围观者随时加入进来,具有全民参与性。

  以“力”传“神”。《毛诗序》中曾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通过言语等方式无法表达出人们的情感时,舞蹈便产生了。在许多祭祀活动中,舞者在进入舞蹈高潮时,经常会呈现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如古老的彝族祭祀舞“苏尼且”在表演时,伴随着一位舞者边摇头边敲击羊皮鼓,另一位舞者则嘴里叼着羊快速旋转。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者的动作频率逐渐加快,似乎进入一种“超我”的境界。

  以“虚”表“实”。在藏族出征祭祀舞“卡斯达温”中,舞者会通过手中所持刀与枪来表现他们的尚武情结。在舞蹈中,他们头戴插牛尾的头盔,边歌边舞着从寨中走出,这正是以舞蹈过程中非现实的“虚”的场景来表现战争场面的“实”景。通过这种模拟的方式,舞者表达出对勇士凯旋的美好祝福。而流行于桂西和滇东南地区的彝族“打宫节”,则主要表现的是彝族祖先在金竹的庇护下战胜敌人的历史主题。

  此外,人们把心中最为崇拜的形象进行逼真的表现,意在通过还原这份“真实”而达到与神明的沟通。如在纳西族的“东巴舞”中,有表现各种神的坐骑的动物之舞,像牦牛、鹿、孔雀等。除此之外,还有器物舞、战争舞和面具舞等,内容都比较丰富、古朴稚拙。而在“跳曹盖”中,舞者头戴面具持刀而舞,以此来模拟白马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

  祭祀舞蹈所具有的丰富特性的呈现,都扎根于多元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民间舞蹈赋予祭祀仪式以生命力,也借此得以传衍和发展。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舞蹈为舞蹈编导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源泉。如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创始人贾作光的作品《鄂尔多斯舞》,就是从“打鬼”之舞查玛中提取动作,改造加工后形成了既沉稳有力又赋予时代精神的崭新动作。无疑,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成为经典而传承。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