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以前,朝鲜族人民“冒禁”潜入,散居于鸭绿江、图们江边的山间僻地,生活困难,办不起学校。随着清政府废除封禁,居住在延边和东边道的朝鲜族人民开始兴办学校。到20世纪初,随着近代文明的传入和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朝鲜族的一些有识之士深切地感到只有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才能动员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便开始创办近代新式学校,进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1906年,在龙井创办的“瑞甸书塾”是朝鲜族人民改革封建教育、创办新教育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瑞甸书塾实行包括中小学教育的近代学校教育,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教授新知识,同时用反日思想教育学生。瑞甸书塾创办的第二年被日本间岛派出所取缔,师生们便分头赴各地创办学校。
继瑞甸书塾之后,作为民族启蒙运动重要据点的民族民办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昌东讲习所”“光成讲习所”“明东讲习所”“正东讲习所”等一系列新式学校在延边地区纷纷建立。截至1916年末,延边五县已有各类学校158所,学生3879人。与此同时,辽宁、黑龙江省及通化、吉林等地的朝鲜族也都积极创办起新式学校。1918年,反日团体“新民会”在吉林柳河县三泽浦创办了新兴武官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培养了不少反日军事人才。
另外,在近代教育的影响下,东北的朝鲜族人民也开始提倡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兴办女子学校。如和龙县明东女校、延吉县新明女校、韩成女校、尚员女校、局子街吉新女校、和龙县明东中学女学生部等,为女子就学提供了机会。当时女学生占延边学生总数的5%,这些女学生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后方的妇女工作和生产劳动与支援前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学”与“旧学”所不同的是,新学除教授本民族语文之外,还进行现代科学与文化知识的教育,实行军事训练。以新学代替旧学,即以近代文化教育代替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积极为反日民族解放斗争培养能文能武的骨干力量,是这一时期朝鲜族教育的主流。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朝鲜族教育,不管是什么学校都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作为教育宗旨,通过教学和其他各种活动向学生灌输反日民族主义思想,重视军事教育。为了培养军事骨干,各民办学校设置了军事课目,还选拔优秀青年到关内的保定军官学校、广东讲武学堂、云南讲武学堂、黄埔军官学校等军事学校学习。其中云南讲武学堂是朝鲜族青年学生最多的一所军事学校。
自1922年起,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朝鲜族先进分子陆续进入东兴、大成、永新等中学,把这些学校逐渐变成传播马列主义和反日思想、培养革命骨干的中心,造就了一大批在朝鲜族地区宣传马列主义、推动革命运动发展的优秀人才。
据1928年5月的统计,东北朝鲜族民办学校总共有470所,学生达18 147人,朝鲜族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
除了朝鲜族民办学校外,东北军阀政权也在朝鲜族地区创办了许多“官办学校”,传授近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不少朝鲜族青少年就读于这些官办学校。有些学生还到吉林、奉天、北京等地的中学和大学去深造。当时在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区还有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奴化朝鲜族人民而设立的“普通学校”“辅助学堂”。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以后,开始实行法西斯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在朝鲜族学校强制实行包括所谓的“皇民化”“日语化”“军事化”“创氏改名”等内容的奴化教育。 1932年日本政府决定,凡“满洲国”统治地区内的朝鲜族学校,一律由朝鲜总督府管辖,强迫停办有反日倾向的学校。
朝鲜族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摧残和民族同化的奴化教育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许多进步教师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讲授本民族语文、历史,启发朝鲜族的民族意识和反日思想。不少朝鲜族学校师生为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奴化教育、民族歧视和暴政,纷纷举行罢课,张贴反日标语。
抗日根据地的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创办新民主主义教育学校。这些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机动,把教学重点放在抗日战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人民政权非常重视社会教育,建立各种形式的识字班、夜校,开展扫盲识字运动,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还学到了文化知识。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朝鲜族人民教育事业,虽然因战争环境艰苦还不够完善,但它却为朝鲜族人民保存和发展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解放区的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自筹资金或采取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延边地区小学增加到365所,教员增加到2190人,学生发展到98 450余人。中等教育发展更加迅速,1949年3月,东北三省建有70所朝鲜族中学.550名教员,16 700名学生;小学1500所,5500名教员.18万名学生。此外还有4所师范学校,850名学生。
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自1946年8月创办到1948年10月共办学4期,培养各民族军事、政治干部4800余名。1948年11月根据形势发展,吉林分校奉命改编为东北军政大学第四团,与总校合并。至此,吉林分校圆满地完成了革命赋予的历史任务。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不仅足一个能学习的集体,更是一个能战斗的集体、能吃苦的集体。吉林分校学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精神、战斗精神、不怕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都牢牢印证着那个年代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也是鼓舞和教育后人永不过时的精神食粮。
资料来源:民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