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侗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武陵侗乡随感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向祖文 2018年04月17日 阅读量:

  坪坦河由北向南静静地蜿蜒,在灼烈的阳光下闪着细碎的波光。这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部一条不大的河流,两岸缓布着许多侗族村寨,绵延50公里,构成独特的侗乡文化长廊。

  整个武陵山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似一个奇迹:以天然冰箱的能量保存着与周围地区完全不同的文化秉性,传承着千百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这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人们在体味这种文化滋味的同时,都好奇地探询神奇现象形成的基因密码。

  侗族是武陵山区一个只有200多万人口的民族。侗族之“侗”,原称为“峒”。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知道,侗族本生活在群山之中,与山、水、树、林、鸟兽密不可分。大自然深深地融于侗乡人的血液和生命中,也深深地融注在侗族人的精神世界里。

  在坪坦河两岸的村寨里,我领略到独特深厚的侗族文化。虽然我只是匆匆的访客,然而侗乡人并没有因此对我有任何的吝啬。造访中我邂逅了一个迷恋侗族文化的瑞士学者,他长年在坪坦村租住房屋,尽情地品鉴、享受侗族人怡然自得的田园牧歌般的日子,悉心研究侗族文化的哲学意蕴以及历史轨迹。在视觉、听觉和舌尖上,他体味的侗乡比我们有着更为特殊而深切的感受。

  侗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鼓楼、凉亭和风雨桥了。坦坪河两岸的路旁、村口,随处可见供行人歇息的凉亭,里面备有竹瓢和草鞋。一个外乡人匆匆赶路走破了鞋,就可以在这凉亭里停下来,任意取下一双草鞋换上,喝完一瓢凉水,然后又匆匆前行。横亘在水沟山涧和溪河上的风雨桥,差不多都是侗乡百姓捐资修建的。侗乡的风雨桥又不是一般的风雨桥,比其它的桥在造型和结构上要繁复得多,融入了侗族人更多对生命、自然的理解和智慧。

  鼓楼呢,当然也是侗族天才的创造。除了造型艺术和建筑结构的构思精巧外,还象征着侗乡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侗乡每个村寨都有一座或者几座鼓楼。它是侗乡人的沙龙、俱乐部、人民公社、招待所、议事堂,是侗乡人之家。除了田间劳作外,他们一半的时光都交给了鼓楼。侗族有集体作客的习俗,这应该是侗乡特有的风俗。客人来了,要喝“拦门酒”,要吃“合拢宴”,要唱侗歌,要吹芦笙,直到月挂西山雄鸡破晓。时空流转,现代商业气息毫不例外地在逐渐浸染古老的村落和风俗,但侗乡热情待客的氛围却丝毫没有消减。外出打工谋生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欢聚的日子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对吃合拢宴、吹芦笙、唱侗歌、喝苦酒的渴念也越来越强烈。合拢宴从鼓楼摆到了寨子边,一次就有上千人吃。

  侗族大歌,则是侗乡人对世界艺术作出的非凡贡献。很长的时间,世界歌坛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然而,1986年10月,当来自贵州黎平、从江的侗族歌手登上法国巴黎神圣的夏乐宫国家剧院舞台演唱侗族大歌时,世界对中国民歌艺术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法国《世界报》发表题为《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的文章称:精炼优雅的侗歌,可以和意大利歌剧媲美。侗族大歌以三至四个声部最为多见,有些地方有多至五六个声部的曲调。众人模拟蝉虫的低鸣、幽谷的泉韵,把一个单字铺排得很长很长,描绘出侗乡特有的宁静、悠远、清纯的田园意境。民间歌手可能并不懂得和声音程之类的专业词汇,只是源于对生活中主干与分枝、曲与直、分与合等大自然规律的感悟,就把侗族大歌的复调运用得炉火纯青,举世罕见。

  武陵山区的侗乡人,沉醉于山川之秀、林木之茂、田园之美。对桃源深处、窕然洞天生活的热爱,培育了侗乡人醇美自然的品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呈现。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仇恨、猜忌、怨怼的族群中会产生众人谐同的合唱艺术,也很难想象在一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部落里会产生守望相助的深情吟唱。愉悦产生歌咏,只有那些对生活充满热爱、手足相亲的民族才能成就千人倾慕、万家和乐的气象。一个处处以他人之心为心、以众人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心为心的民族,才能涵养和享受这种无尚妙境。

  在风雨桥、彭楼、侗族大歌以及合拢宴里,我们似乎都可以找到成就侗乡人的与众不同的生存密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