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况
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藏族共有6282187人。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另外,临近西藏的不丹、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一部分藏人居住。
藏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按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整个藏区分为卫藏、康区和安多三大区域。卫藏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除昌都和那曲两个地区之外的西藏自治区全部,而康区的范围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而安多地区则囊括了玉树以外的全部青海藏区、四川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因此,藏语又按以上地理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卫藏和康方言有声调,而安多方言属无声调语言。
藏族使用的文字属拼音文字,公元7世纪由吞米桑布扎创制,共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从左向右书写,有楷体和草体之分。藏语虽有三大方言,但藏文的使用规则全藏区基本一致。
二、族称与族源
“蕃”或“吐蕃”是藏人一贯的称呼。有研究者从藏文词义上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些看法:1.吐蕃为“上蕃”之对译。2.吐蕃为“南蕃”之对译。3.吐蕃之意,早先为“农”之意。因(蕃人)和牧人相对音,同于“半农半牧”。4.吐蕃之“蕃”就是“呼喊”之意,藏人是呼唤的民族;藏史所谓是“六个呼喊的山垭豁”。5.学界一般认同更敦群培在《白史》中提出的观点。因此,“蕃”“波”“播扎”的发音,实际上是把“蕃”的读音变成了梵音,而不是把梵音变成藏语读音。雪域、雪境人(雪乡人)、蕃是藏人自称中最为常见的词汇。
自7世纪吐蕃崛起西藏高原,世界便开始了对藏族和青藏高原的探讨。汉文典籍如《旧唐书·吐蕃传》《新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宋史》《册府元龟》《明实录》《清实录》等都有关于藏人的记载。18世纪以后外国人也逐步将目光投向西藏,于是产生了用英、日、俄等文字记录研究藏人的著作。从这些文字记载看,中外史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藏族族源问题。归纳有如下三种:其一,源于释迦王族,即所谓“南来说”。主要参考的资料有《布敦佛教史》《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其二,源于羌人一支,即所谓“西羌说”’,通常也称为“北来说”。主要依据的:材料有《后汉书·西羌传》《旧唐书·吐蕃传》《册府元龟》等。其三,自古以来就休养生息在西藏高原,即“土著说”。
三、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藏族的信仰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大多保留了原始信仰的特点);二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本教;三是7世纪佛教传入藏地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藏地以后,与以本教为代表的藏族土著文化进行了200年的殊死斗争。强大的吐蕃王朝崩溃以后,佛教沉寂了百年,继而再起,出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至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标志着藏传佛教文化的基本形成。佛教渗入到藏族社会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藏族的审美和兴趣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
糌粑是藏族农区的主要食品,用青稞磨制而成的。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及待客的饮料,酥油茶内的酥油有很高的热量,能御寒和防止冬季嘴唇干裂,茶汁能生津解渴,食肉后饮茶可以帮助消化。进餐时,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的短柄尖刀。一般日食五六餐,喜饮青稞酒。藏族还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以牛奶制成的酸奶和奶渣、奶饼、奶块等,也是其日常食品。有些地方,也食用米饭和面条。
藏族男女过去都有蓄辫的习惯,喜戴首饰。男子头发编成独辫盘在顶上,也有的剪短如盖。女子成年后开始蓄辫,有的梳成许多小辫披在背上,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上饰物。
男女都戴呢帽或细皮帽。藏族的衣着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褂,外着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一些农区妇女穿无袖长袍,长袍多用羊毛织成的氆氇制成。牧民男女多不穿短褂,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在领口、袖口和衣襟上,缝上细毛皮或色布镶边。男子穿裤,女子穿裙,男女均穿氆氇长靴或牛皮长靴。男子腰系长带。农区女子则多系一条图案瑰丽的围裙,藏语称“邦垫”。通用栽绒毛毯作卧垫和坐垫,盖羊皮被或氆氇被。农牧民穿长袍,常袒出右肩,便于活动,天热时袒出双臂将两袖系在腰间。袍长及脚,睡觉时宽舒腰带,全身可以蜷伏于长袍之中,以代垫被。喇嘛的袈裟通常用紫红色氆氇制成,用长幅缠身,下穿围裙,足蹬长靴,头戴僧帽。
藏族地区农区多垒石建屋,牧区则用帐篷。房屋一顶多窗,造型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多建筑于向阳高处,坐北朝南。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的上层住人,下层多作库房或畜圈,有院落。屋内铺木板或坐垫。牧区帐篷用牦牛毛织成,色黑,冬暖夏凉,迁移方便。
藏族习惯上有名无姓。名字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多取自佛教经典,因而重名的人较多,分别在名字上加上大、小或本人的特征,也有在名字前面加上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职业以示区别。贵族、活佛在名字前面有房名、官名或尊称,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
四、文学艺术
藏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文学有民间故事、神话、民歌、民谣,还有寓言、谚语、格言等。藏族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著名的有《阿古登巴的故事》、《尼曲桑布的故事》等。《格萨尔王传》是一部长期在藏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结构宏伟的英雄史诗,是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民间文学巨著和内容丰富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奇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诗中刻画了100多位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采用了大量藏族人民喜爱的“鲁”体民歌形式,集中了大量的谚语和比喻。
早在吐蕃时期,藏族地区就有记事编年史,13世纪以来涌现出大量的历史著作,如《西藏王统记》、《红史》、《青史》、《智者喜宴》等。这些历史著作有很多汲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运用诗文结合的体裁叙事。它们对世界的形成,佛教的创立、发展和传播,吐蕃赞普世系,蒙古、汉地王统世系等作了突出的赞颂,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等方面也有翔实的记录,是后人研究藏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藏族的传记文学也非常有特色,著名的有《米拉日巴传》、《萨迦班智达传》、《汤东结布传》、《朱巴滚勒传》等。这些传记在写作上达到很高水平,从人物活动、情节等方面的写,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流畅,有些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传记文学。
藏族能歌善舞,歌曲旋律顿挫抑扬,歌词贴切合韵,唱时还可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有独舞、对舞和群舞、或以上身腰臂作舞,或以下身腿足作舞,而以踢踏舞最具特色。有些舞蹈以各种乐器相伴,节奏细致悠扬。喇嘛乐器以长柄鼓、长筒号为主,演奏出大自然的声音和飞禽走兽的呜叫声。宗教舞蹈,表演者戴各种面具,或拟神、或扮人、或舞兽,藏剧是我国著名剧种之一,即席演出,不施帷幕,不要舞台。
藏族的绘画和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著名的有壁画、唐卡等,是藏族文化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雕塑则融合了汉、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艺术技巧,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参考资料:
1.丹珠昂奔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藏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