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述
京族,又称“越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境内的京族人口共有28199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其中,广西京族人口最多,有23283人,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沿海一带的沥尾岛、巫头岛、山心岛等浅海岛屿(半岛)及周边地区。京族把当地民间社会所使用的文字称为“宇喃”或者“喃字”,实际上是一种仿效汉字结构而创造出来的京语化的古文字。
二、族源与社会制度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京族人曾被称为“交趾人”“安南人”或者“越族人”。一般认为,其最直接的祖先是远古时期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雒越人(又称骆越人),在16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迁入中国境内的,在这里经过了500余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在1958年5月正式定名为“京族”,以取“心向北京”之寓意。
传统的京族社会是一个以“翁”为中心的社会。“翁古”“翁村”等,处在社会结构的最高层,既是世俗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神圣事务的主导者。京族过去实行“翁村制度”,“翁村”既是一种“职务”的指称——即“村长”,是当地社会世俗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也是神圣事务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指代一种社会组织,即以“翁村”为核心成员的传统社会组织。此外京族村子还有各级“司文官员”“哈头”“桃姑”,是各项村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哈亭是“翁古”“翁村”组织最为重要的议事场所。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加强对哈亭以及哈节庆典事务的管理,京族各村在传统“翁村”组织的基础上,陆续成立“哈亭民间事务委员会”。
三、社会经济生活
京族人聚居地区在各个岛屿上,生计主要来源于渔业生产。京族居住地的海产品丰富,大致上有赤鱼、马鲛鱼、青鳞鱼、芒鱼、苍鱼、鱿鱼、墨鱼、石斑、鲈鱼、季母鱼等;常见的虾类有对虾、斑节虾等;还有海螺、沙虫、海蜇等其他海产品。京族人将传统的生计方式称为“做海”,主要有远海捕捞、围箔捕鱼、拉网捕鱼以及其他杂海作业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京族地区已开始从以海洋捕捞为主逐步转向以海水养殖为主,从而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渔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京族人的传统副业是生鲜海产品加工,一般对鱼类、沙虫、螃蟹、海螺等进行腌制、晒干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海蜇加工、鱼露加工等。因京族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水含盐量高,适宜制盐,因此,盐业生产曾经在京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从事农业、边境贸易等“副业”。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是京族社会最为普遍的民间信仰表现形式。而道教、佛教等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泽大王”“点雀大王”“兴道大王”“伏波将军”以及海神、土地神、观音、“婆婆”“家先”等神灵是京族人的护佑神。各方神灵的居所主要有哈亭、镇海大王庙、高山大王庙、伏波庙、三婆庙和灵光禅寺、天主教堂以及其他庙宇。在京族社会的民间信仰活动中,有两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人——“师傅”和“降生灵童”,被认为是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的通者。
京族人的传统服装通常以黑、蓝、红、白色为主,且多为净色。男子在劳作时,身着对襟的短上衣,下身着长而宽的裤子;节日时,男子着用布或者纱做成的长及膝盖的长袍外套,带礼帽。妇女上身内着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胸开襟无领衣,下穿长而宽的裤子,若外出做客,往往加一件旗袍状的窄袖白色长外衣。头梳“砧板髻”,两边留有“落水”,结辫子后,用黑布条或黑丝带缠着,再盘绕于顶。脚跣足,喜戴耳环。
京族人家大多喜欢用蒸煮的方式来烹制海鲜。清蒸鱼、白灼虾、清煮蟹、酸炒螺等食物是京族人家的特色菜肴;还有地方风味食物,如红薯粥、米粉丝、风吹饼、鱼露等。
京族人家聚族而居,大多选择村里地势稍高的地方建造。过去最为常见的住屋是三间开的木屋,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一般都是一户一院。按照京族人家的传统,父母亲通常会与年纪最小的儿子一起生活,而其年老的生活也主要由小儿子负责打理。
京族人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哈节、春节和中元节是传统京族社会最为隆重的节日。
京族青年的婚姻多有父母包办,但是在男女青年间仍存在有如“踢沙”“掷木叶”之类的自由恋爱方式。京族人传统的婚嫁,一般包括“合八字”、“定彩头”、定亲、择日、迎亲、拜堂、“回朝”等主要环节。
过去京族产妇分娩时是讲究“坐向”的,要在吉利的方向分娩。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早晨,主家要烧香祭祖,称之为“做三朝”;并向产妇娘家“报姜”,娘家人则需要“送羹”。婴儿出生后,主家要将其出生的时辰交给算命先生,请其“定花根”,若命中有煞,则须“认契爷”。
在传统的京族社会里,当地人称老人去世为“百年归老”。老人去世后,子女通常要为其“做斋”以超度亡灵。葬礼的隆重程度,视主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的丧葬仪式过程大致如下:报丧、更衣、入殓、“做斋”、出殡、埋葬、“覆坟”,“捡骨”等。在葬礼期间,孝子孝女不能用筷子吃饭,不能戴金银首饰;此外,在老人去世未满三七二十一天之前,孝子孝女不能杀生,也不能出海打鱼。
六、民间文艺
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其中,唱哈、天灯舞、喃字、独弦琴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京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京族唱哈有所谓“正式的唱法”和“不正式(非正式)的唱法”之分。京族的“哈歌”,就其内容而言,大致上可以分为史歌、敬神歌、生产歌、生活歌、情歌、儿歌、时政歌、苦难歌等。如《汤尾京族简史》《巫头史歌》《山心史歌》《镇海大王》《京族迁徙传说》等史歌;《哈节祝词》《进香歌》《德圣公》等祝词;《摇船曲》《海阔天空》《挖沙虫》等海歌;以及《过桥风吹》《怎得身上长翅膀》《蜘蛛结网》等情歌等。独弦琴是京族最为自豪的民间乐器。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进酒舞”“进香舞”“花棍舞”“天灯舞”“竹杠舞”等,前四种舞蹈由十分重要的仪式性,一般在哈节仪式活动中表演,而“竹杠舞”作为一种传统舞蹈,是深受京族人喜爱的集体性娱乐项目。
流传于京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大致上可以分为神话传说、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等。神话传说主要有《三岛传说》《京岛传说》《天神赎罪》《猎人诛妖》《珠子降龙》《田头公》《海花》《蟾蜍将军》等;爱情故事有《宋珍与陈菊花》《海妹与海哥》《榄下姻缘》《金桃姑娘》等;动植物故事有《海龙王开大会》《海龙王救墨鱼》《白牛鱼的故事》《灰老鱼的故事》《鲎的故事》《乌龟头》《海白鳝和长颈鹤》《公蟹和母蟹》《海獭》《山榄探海》《猫和狗》《猫、虎、老鼠》《老虎与螺贝》《犸猫》等;生活故事有.《赶蟹。钓虾》《鸭仙》《娶妻》《买鱼》《审树》《赶虎》,《鱼头宴》《塘角鱼》等。
(编辑时有改动)
参考资料:
1.丹珠昂奔主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回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