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工艺  > 详细页面

西南少数民族织绣中那些美丽的“误会”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昕 2018年03月19日 阅读量: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花溪苗族十字挑花绣片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花溪苗族十字挑花绣片局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土家族福禄寿喜纹锦”局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彝族五彩棉拼布对襟女上衣。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贵州雷山地区苗族花蝶纹贴补刺绣背扇片。

  与汉族四大名绣推崇细致入微的刻画、栩栩如生的造型相比,少数民族的织绣作品往往给人以稚拙朴实、不拘小节的粗犷印象。而事实上,那些看似随心所欲、甚至有些错漏的作品中,实则都是有讲究的。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有数万件西南少数民族的织绣珍品,笔者在此仅撷取出几件,解析其蕴含的匠心与巧思。

  “半成品”哲学

  许多少数民族织绣作品都存在这种现象:刺绣纹样没有绣满,蜡染纹样没有画完。比如,其中一块贵州花溪苗族十字挑花绣片,它的上方露着一块没有任何纹样的黑底,用来给八角花纹样勾边的红、绿色线条,似乎也没有缝完。这样的“半成品”,是因为“年久失修”脱落了,还是“做到一半没线了”,亦或是“不拘小节”的风格表现?

  一次,去西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答案。这些空白之处是主观上的“不做满”,而并非因客观原因“没做完”。苗族妇女喜欢在服饰装饰上“留一手”,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全缝完眼睛就瞎了”“这辈子都做完了,我下辈子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就傻了”。在她们看来,留出空白,不仅可以让后辈根据线迹习得制作此纹样的方法,而且她们相信,今生余留一点空隙,来世自己还可以照此觅得制作的方法路径。

  这些说法虽然看似迷信,却与“满招损”“凡事留有余地”的人生哲学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另外,从审美的角度看,在一个饱满丰富的画面中,适当地开窗、留白处理,反而消除了“密不透风”带来的紧张、压抑之感。

  正确的“错别字”

  蕴含在藏品背后的有趣故事不胜枚举。一块布满汉字的“土家族福禄寿喜纹锦”,一眼望去,谁都能看出上面排列着不少“写反的字”。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是土家族绣娘不精通汉字而织造出的“错别字”?

  事实上,这只是制作者“视字为图”而形成的独特现象——制作者并非弄反了、织错了,而是把文字当成纹样进行处理,字形的使用只是为了表达其内在的吉祥寓意,无意追求文字的正反颠倒。在他们的思维里,“福”“禄”“寿”“喜”就如同指代着这些美好寓意的蝙蝠、灵鹿、仙鹤、蝴蝶、花卉等图案。图形的正反,不会改变纹样本身所传递出的美好寓意。既然象征吉祥的纹样是“正也吉祥”、“反也吉祥”,那么表示吉祥的文字又有何不可呢?

  “偷懒”的境界

  再来看这件藏品:彝族五彩棉拼布对襟女上衣。第一眼吸引人的,应该是那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小三角,鲜艳、喜庆、热闹,它几乎符合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一切想象。仔细观察、品读后,可发现这件上衣细节的妙趣之处:第一,虽然衣身的色彩鲜艳,可所有颜色都被制作者按对比色的关系排列着——红与绿、蓝与黄、黑与白,呈现出活泼跳跃、多而不乱的效果。第二,服装上所有的图形元素,不是用三角形组合成方形,就是方形中套着三角形——腋下两块蓝色的三角结构是由方形对折而来;领口也没有裁成常规的圆领,而是做成了与衣身拼布相呼应的方形。如此一来,各种零碎的装饰元素被牢牢地统一的方形框架中,显得协调有序,又不失细节趣味。

  不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这位制作者的“偷懒”功夫。以白色大三角的拼布区域为例,乍看之下,白色大三角是由15块红色小三角和16块白色小三角拼合而成,但仔细看看才发现并非如此。制作者其实是先在白色大三角的中间缝上了一块红色中三角,再在红色中三角上缝上3块绿色小三角,被中间这块中号红三角分割出的3个中号白三角里,也各缝上了3块红色小三角。一块中号红三角的加入,大大减少了制作者需要逐一拼接缝合的次数。这种省时省力的方法既不影响视觉美观,又比直接用小碎布进行拼合来得更牢固耐用,聪明的“偷懒”方式,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制作者的智慧。

  “缺胳膊”的背扇

  背扇是西南少数民族用于背孩子的工具,时至今日,在西南的村寨中仍颇为常见。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的不少背扇都只有“身体”,没有“胳膊”,令人费解。仔细考察后方知,这是因为背扇的主体通常较为平整结实、装饰精美,而两端的绑带长期交缠、捆系使用,较易磨损,所以需要经常更换,不易收藏。

  在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由于收藏者多是倾心于背扇上考究的装饰纹样,这些背扇的制作者——心灵手巧的少数民族母亲,会让收藏者拿走背扇的主体部分,自己留下不太起眼的绑带,希望保留住自己与子女间的情感、念想。

  与冰冷的现代手推车相比,少数民族的传统背扇高明得太多。在彻底解放女性双手的同时,背扇将孩子与母亲紧紧系在一起,孩子体会着母亲的体温,体会着母亲倾注于千针万线中的心血,体会着母亲通过亲手缝制传达出的浓浓爱意。因此,即便这种关于征集来的背扇没有“胳膊”的“坊间流言”暂未有确切的科学考证,但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出发,这“温馨的理由”也能令人接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