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达斡尔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达斡尔族与曲棍球的千年奇缘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温铭 2018年01月09日 阅读量:

冰雪那达慕上,达斡尔人打起曲棍球

  用树根加工曲棍球杆,捡起干牛粪当球门,晚上最爱打“火球”,不会打球莫称“男子汉”……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那里的达斡尔人几乎个个会打曲棍球。据说,祖辈们将这一“手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新中国曲棍球的大事记上,达斡尔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75年,莫旗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专业队,后来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曲棍球国际裁判,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1978年至2010年,莫旗男女曲棍球队(分别代表内蒙古男女队参赛)共获得28次全国冠军、13次全国亚军和10次全国季军,雄霸全国;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由4名来自莫旗的主力队员组成的中国男曲勇夺银牌;在2008年中国男曲出征北京奥运会的18人名单中,来自莫旗的球员就有7位。

  “曲棍球”(Hockey)一词起源于法语,意思是“牧羊人的棍杖”。相传,古希腊人和波斯人也玩这种游戏。19世纪末,曲棍球运动传到英国,后来迅速在英联邦各地发展起来,这也是巴基斯坦、印度、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曲棍球实力强的原因。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确定男子曲棍球为永久性奥运会项目,女子曲棍球则是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才增设的。

  其实,曲棍球在中国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我国有关曲棍球运动的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了,那时曲棍球叫“步打球”。唐朝诗人王建曾赋诗描写宫女们在寒食节这天,在宫殿前给皇帝表演打曲棍球的情景:“殿前铺设两天楼,寒食宫女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在北宋,曲棍球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步击”。到了辽代,曲棍球运动开始在契丹人中盛行,《辽史》中称之为“击鞠”。辽代以后,曲棍球运动在我国其他民族中逐渐消失,而作为契丹人后裔的达斡尔族,却始终保持着这一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

  达斡尔人称曲棍球运动为“贝阔”,称曲棍球为“波列”。打贝阔是达斡尔族男子必备的本领。一般来说,打贝阔用的球杆需要寻找天生弯曲的柞木树根来制作,长短没有统一规格,大多根据个人的身高和习惯而定;“波列”则用杏树根块或毛毡加工而成,如拳头般大小,大人一般用木球,小孩一般用毛球。

  每逢节庆,达斡尔人都要打贝阔。比赛场地大多选在平坦的草地上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届时,球场两端各设一个营门,两队上阵队员各11人,其中每队各有1人守门,两人守卫,其余负责进攻。由场地中心开球,打入对方营门即得分,得分多者为胜。有一个裁判员在场地内负责裁判工作。比赛双方队员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绊人,除守门员外不得用手按球、以脚踢球。

  有时,达斡尔人会在夜间举行曲棍球比赛。当夜幕降临后,劳作了一天的达斡尔人就用火把围出一块场地,开始他们最喜爱的曲棍球游戏。夜间使用的曲棍球是用桦木根制成的,球身上有很多小孔,孔里塞着松明或油脂。球被点燃后,双方队员就以火球为目标,进行对抗比赛。小小的火球在夜幕中飞来舞去,划出一道道红色的弧线,成为达斡尔村屯夜晚最美的风景。

  1975年,国家体委在达斡尔族聚居地莫力达瓦旗组建了男子曲棍球队,按照国际比赛规则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训练。1980年,莫旗又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队。这些年,曲棍球运动在莫旗得到了很大发展,达斡尔族运动员也成长为我国曲棍球运动的中坚力量。1988年,莫旗被国家体委正式命名为“曲棍球之乡”。2006年,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