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涧县彝族跳菜,是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民间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节;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跳菜”顾名思义,即舞之上菜。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高腔吆喝声与纯真优美的民乐声,汇成一曲高品位的民间交响乐。
“跳菜”总理引导众“跳菜”高手登场亮相。他们供揖拜诸位厨师和乐师之后,“跳菜”宴正式开场。“跳菜”者通常用黑漆溜金木盘,内装8碗(碟)菜,在神秘豪放的“呜—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光头汉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的汉子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风趣的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一对托菜手即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象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豪不乱。每一对托菜手刚退场,只见一位头顶托盘内装12碗菜,口中衔着两柄铜勺,勺上各置一碗菜,双臂各叠5碗菜的“空手叠塔”顶极高手合着鼓乐声上场。那一起一落、摇来晃去的舞姿使众宾客为之捏一把汗,生怕盘翻菜洒而不敢出气。只见表演者从容自如,重叠在他臂、口、头上的24碗菜却随着他的舞姿位置变换而稳稳当当,连一滴汤汁也不曾溅落出来。表演者臂、肘、手、口、头功齐用,开张整合,缓急有序。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南涧举全县,全力打造南涧独有的彝族民间民俗――跳菜文化和跳菜经济。南涧在全县掀起推广和普及跳菜套路工作。首先抽调大批民间跳菜艺人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和农村培训跳菜,形成村村寨寨学跳菜的良好氛围,培训率达到80%以上;其次组织专业队伍编撰彝族跳菜广播体操在各中小学作体育必修课推广,普及率达100%;其三在县职业技术中学成立跳菜培训中心,同时开设民族歌舞中专学历教育。
为把跳菜艺术推向国际舞台,南涧县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用于节目创演。经过文艺工作者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一组大型广场舞蹈《南涧跳菜》应运而生,先后参加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迎宾晚会、第六届亚洲民间艺术节等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和组委会的充分肯定,最终荣获中国第十届“群星奖”铜奖。
南涧把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依法确定为跳菜艺术节。南涧在认真调研基础上,县委政府适时命名了无量乡等8个乡镇为“跳菜打歌民间艺术之乡”,瓦折村委会等40个行政村为“跳菜民间艺术村”,罗文贵等32户为“跳菜世家”,罗家富等36户为“音乐世家”,同时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为进一步挖掘整理跳菜系列作品,南涧县文化工作队更名为“南涧跳菜艺术团”,由艺术团全权负责跳菜艺术的继承、发扬以及对外交流工作。为系统积累资料,先后摄制出《南涧跳菜》、《无量山放歌》、《跳菜汉子》系列光碟以及《跳菜之乡——南涧行》摄影画册等,深受专业学者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倍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南涧县人民政府申报“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圆满成功。
编号:Ⅲ-71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