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锡伯族贝伦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锡伯族在古代艰苦的渔猎生活中,模仿生活和生产姿态,创造出古老的民间舞蹈“贝伦舞”。在锡伯族语中,“贝伦”有“舞蹈”之意,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总称。锡伯族人称之为“生命舞蹈”。

  乾隆年间,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的数千名锡伯人,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戌边屯垦,二百多年来,在和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贝伦舞具有了新的舞蹈语汇、表现手法和舞蹈风格。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散居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其他县市、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凡有锡伯族人足迹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表演的舞姿。

  锡伯族贝伦舞在保留原始舞姿风貌的基础上,经过现代人的再创造,拓展出10多种贝伦舞,如:

  “锡伯贝伦”,亦称“蒙古贝伦”,它包含了贝伦舞的各种基本动作,曲调叫“卡吾尔登”,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深受男女老幼的喜喜爱。

  “单阿克苏儿”,单步踢舞,风格庄重,多为行家表演。

  “双阿克苏儿”,双脚交相踢踏的舞蹈,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

  “多禾伦阿克苏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自由发挥。

  “行礼舞”,在婚礼喜庆或迎接贵客时跳,表演者边舞边行礼,分寸感强,文雅庄重,时有幽默之姿。

  “拍手舞”,曲调叫“扎克处尔登登”。男青年是表演的主角。在变人的拍手中,穿插舞步,状如东北秧歌,活泼明快,欢畅热烈,诙谐情趣,时有流露。

  “招媳妇舞”,锡伯语叫“赫赫胡拉热贝伦”。这是在过年的假日和婚礼上表演的富于幽默风趣的舞蹈,参与性强,情节生动,活泼明快。

  “仿形舞”,锡伯族民间亦称“乌兰克”,模仿禽兽,滑稽夸张,富有浓烈的喜剧风格。

  “耶尔克尔德克舞”,两个小伙子对舞,或一男一女同舞。动作特征是扭屁股,表演者可说话。

  “烧茶舞”,锡伯语叫“查伊付伊不勒贝伦”,为女性舞蹈,模仿主妇日常生活动作,节奏舒缓,细腻温柔。

  “醉舞”,锡伯语叫“梭克托火贝伦”,男性舞蹈。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脚步趔趄,舞姿幽默滑稽,讽刺警世。

  “走马舞”,锡伯语叫“着若莫林贝伦”。男性舞蹈,模仿马的慢走、小跑、驰骋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蝴蝶舞”,也称“多木多昆玛克辛”。女性舞蹈,把蝴蝶当作追求爱情的象征,描绘追逐捕捉蝴蝶的特定动作。

  “踏地舞”,又叫“法兰弗库特热贝伦”。描绘婚礼中,新娘到新郎家走下喜篷车,在院里红地毯上翩翩起舞的场面。

  从这些种类中可以看出,锡伯族贝伦舞可根据不同的场合、个人的特长而自由表演,它的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鲜明地体现出民间舞蹈的特色。与之相应的曲调也表现了旋律流畅,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贝伦舞的伴奏乐器,是锡伯族民间弹奏乐器冬布尔。

  锡伯族贝伦舞艺术地再现了锡伯族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真实地把锡伯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表现出来。因此,贝伦舞为锡伯族舞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文艺工作者根据贝伦舞的特点,创作出多部现代舞蹈,在地州、自治区、国家级文艺会演中,屡获奖项。

  如今贝伦舞的民间艺人大都年事偏高,原生风貌的贝伦舞濒临失传,年轻人跳的贝伦舞,变异性较大。贝伦舞的舞蹈语言、原始形态和艺术风格正在丢失。项目申报单位为保护和传承贝伦舞,开展普查,搜集实物资料,建立传承人名录,并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

  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经国家批准,锡伯族贝伦舞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75岁的村民月香。几十年来为锡伯族贝伦舞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贝伦舞代表性传承人。

编号:Ⅲ-95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