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锡伯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锡伯族民居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作者:何京源 2017年10月20日 阅读量:

  锡伯族的房子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早先有种介于窝棚和正房之间的被称为“马架子”的民居,它和土墙茅草房一样,都是土坯砌墙,草苫顶,也有门窗。房子的形状像一匹趴着的马,它只有南面一面山墙,窗户和门都开在南山墙上,这是昂着的马头,屋脊举架低矮,“马屁股”上搭拉着厚厚的茅草。从正面看呈三角形,侧面看呈长方形,由于简单易建,在过去的东北较为常见。

  当年北大荒垦荒时,垦荒的官兵们却对“马架子”情有独钟,在他们眼里,马架子就象屹立在沙漠中的金字塔,神圣庄严。有位老兵写道:“斯是马架,唯吾德馨。四墙霜如银,房顶草如金。谈笑有三军将士,往来皆农垦尖兵。炕上绘宏图,炉边谈远景。无思乡叹息,无畏难之逃兵。延安土窑洞,罗霄茅草棚。革命者曰,展望前途,无限光明。”马架子是泥土和茅草搭建的纪念碑,镌刻着艰苦创业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永远敬仰。

(图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了“马架子”,锡伯族还有种人字形大屋顶房,宽敞大方,屋檐宽出半米左右,窗户很大,有的一间房子就有四五个窗户,窗户格木形状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几乎和雕刻的一样,如果没有精细的技艺是做不出来,并且门框、窗、屏风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这种房子造法也相对简单,先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后用土坯垒起来抹泥、刷灰。房屋前面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挡风的屏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老式房屋廊檐很寬,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窗不受风吹雨淋。

  如今,锡伯族人多建盖被称为“来兰皮”的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木料为骨架,土坯为墙,有的有“玛图”(挡风的屏墙)。其大致造法是:当房屋垒到一定高度后,梁上放椽子,然后是檩条。把比碗口粗的椽子从中间锯成两片(细一些的不锯)在墙上水平放7、9、11根(奇数)。把剥了皮的苇杆(芦苇杆踩扁后泡在水里数天,使之不易扯断),俗称“苇子把”,5-6根一把,用苇子隔3-4厘米一把扎在横椽底下,在苇子上面抹粗麦叶子泥,等干后,房子里层再抹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在来兰皮上面垒山墙封顶。

(锡伯族民居屋顶的传统材料——“苇子把”

(锡伯族村寨里的老宅子 图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着锡伯族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筑材料的多样化,现在锡伯族民居多改为瓦顶,还出现了不少砖木结构的新房。值得一提的是: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爷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锡伯族村民居室的内饰和陈设 图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