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生态文明 > 生态研究  > 详细页面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民族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思考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蒋尉 潘家华 张坤 2023年04月04日 阅读量:

云南省姚安县把新能源建设作为重点产业培植,大力发展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新华社发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各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步伐也应因地制宜。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大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清洁能源、碳汇以及绿色低碳产业的优势潜力,同时又处于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区域,在国家气候屏障和生态屏障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碳达峰碳中和是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对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水平进行考量,分析其节能减排的最优路径和双碳潜力,确保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双碳目标产生的倒逼机制能够加速民族地区能源低碳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新经济增长点、拉动绿色就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过程。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格局下,民族地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其他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是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此外,我国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推进双碳目标的实践活动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民族地区的巨大双碳潜力与资金技术缺口并存。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是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如,青海清洁能源发电量居全国前列,在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西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一位,丰富区达到98%,且稳定度高;甘肃风能、光能资源丰富,资源有效储量分别为2.37亿千瓦和1亿千瓦以上,分别位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三位,并且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的优越条件;内蒙古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达1.5亿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50%,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沼气、生物质能等资源也较可观;新疆风、光、热资源丰富,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经建成,准东新能源基地、南疆光伏发电基地也已在建;云南水电经济可开发容量约为9570万千瓦,风能、太阳能也较丰富,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90%左右。

  然而,相较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能源资源利用率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较大,实现双碳目标难度较高。但是,民族地区这种双碳潜力与经济技术水平的不对称性也反映出其蕴含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潜力。民族地区需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能源资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探索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有效路径。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中发挥特色优势

  民族地区清洁能源结构与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碳汇优势的发挥,既能带动本地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随着风电光伏的技术进步和成本大幅降低,生态环保和土地对风光新能源的发展限制效应正在逐步减少,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是民族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方面,可立足于本地清洁能源优势,在做好生态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依托科技手段大力开发利用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消费,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和排放,有效降低能源碳强度,从而减少碳排放总量。

  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低碳和零碳产业体系,巩固碳汇存量,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近年来,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民族医药产业,如青海牛羊肉和钾盐、新疆特色瓜果、贵州苗药等。文化旅游和手工业也是民族地区低碳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呼伦贝尔草原、天山天池、拉萨日光城、青海湖、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一些传统特色手工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民族地区正在逐步构建完善农业、食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业、民族药业等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将文化和生态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效益,以更低碳、对环境更友好的方式创造着“金山银山”。

  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民族地区具有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资源禀赋,但是资金、技术及人才方面较为短缺,而东部沿海等较发达地区则相反。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框架下创造条件,促进双方优势互补,更高效地推进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是推动清洁能源输送与资金技术转移的互补双赢。要重视低碳或零碳能源向东部地区的输送。零碳能源更具气候友好、环境友好的特性,相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存在的安全风险,风光地热等零碳能源更有安全保障。此外,风、光能源需要储能设备,需要风光水互补,而民族地区正好具备风、光、水、生物质能互补的天然优势,东部等其他地区则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双方优势互补,既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又增强了节能减排能力。

  二是清洁能源与产业转移之间的融合联动。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资源与资金技术的优势互补,还体现在产业转移与承接,即将人口密集的较发达地区的高耗能、高占地、高排放的产能,以及资金、技术、人才转移到西部清洁能源供给地,实现零碳能源的就地消耗,这不仅能使电损耗显著减少、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利用零碳能源为全国提供大量的高耗能零排放产品,从而显著降低东部等较发达地区的减排压力。清洁能源与产业转移之间的融合联动不仅能够促进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零碳能源,显著地减轻后者减排压力,使能源体系更加平稳、更加安全。

  三是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在技术方面,为切实发展清洁能源,应创造条件在保障电网安全、电力供应的前提下,优先吸纳清洁可再生能源,同时加强电网公司的新能源发电运行管理和调度管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应对巨量新能源并网可能带来的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为可再生能源的稳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资源转化方面,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有效有偿使用,科学合理地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创新机制以鼓励、加大较发达地区向民族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尤其是加大东部耗能较高产业的转移承接力度,既可以减少能源长距离输送特高压电损耗,又能推动民族地区水电和其他清洁能源消纳,促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实践中优势互补。

  【作者简介:蒋尉,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张坤,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助教。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民族地区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研究”(项目号2021-GMZ-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蒋尉 潘家华 张坤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