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理论  > 详细页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家谈(一)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2年05月11日 阅读量:

  开栏的话

  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召开的一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针对性,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即日起,本报与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司共同推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家谈”栏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汇聚力量。

  主持人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同时复兴之路上我们仍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和国内外复杂形势。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凝聚力量。

  本期,我们邀请了3位专家,畅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方位,牢记“国之大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本期嘉宾:吴仕民、陈建樾、叶江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翠、牛锐

  吴仕民:

  把握历史方位 奋进新的征程

  方位,方向位置也。行舟走马,感知和把握自己所处的方位,无疑十分重要。因为这直接关乎行程方向的对错和目的地能否到达,成语“南辕北辙”,把个中道理说得入木三分。回顾我们党100年来的壮阔道路,一直重视对所处历史方位的辨识和把握,强调对中国社会和人民革命性质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历史方位的准确审视把握之上。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强调“历史方位”这个概念,并作了深刻的阐述。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这一科学命题,指明“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民族工作和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视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而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注意到了我国的国情,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关键时候,在制定重要政策策略时,总是高瞻远瞩地判明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应变。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选择和确立为例,我们党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改革开放中,为了夺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这些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民族工作事关全局,始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确定历史方位,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在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催马奋进,民族工作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在这个重要时段,把握好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不仅至为重要,而且要求更高。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代代中华儿女孜孜以求和日夜企盼的夙愿即将成为美好的现实。但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的事业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征途上还可能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这些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复杂性、现实性甚至尖锐性的特点。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目光远大,精思善断,既看到有利条件,又看到面临的问题,既看到局部态势,更看到整体形势,察表而究里,由近而及远。其中首要的是牢牢把握好历史方位,坚定地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不松懈,不偏向,直面新征程中的种种挑战,以昂扬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奋然向前。

  把握好历史方位,也是对民族工作的战略引领,既关乎现实,也关乎未来。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世界的民族和政治格局,决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长期性。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也明确无误地指向未来,也就是说,把握历史方位是民族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理论原则和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等重大论断的提出,使得民族工作既有理论上的深化和创新,又有了实践上的规范和动力,对民族工作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计,将其结合起来领会、思考,会使我们对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在行动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使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大道通达,光明在前。让我们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向前!

  叶江:

  把握“两个大局”深化对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的认识

  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方位,是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基础。

  首先,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全球环境。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这是对当今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辟总结。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全球经济、政治和治理变化之中,过去百余年来由西方欧美大国所把持的全球性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局。比如,从2010年起,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力量对比出现“东升西降”的剧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无法改变由当今世界大变局所形成的“东升西降”的总体发展方向。2020年,美国经济下行3.35%,欧盟经济下行6.4%,日本经济下行4.8%,而中国经济则增长2.3%,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经济总量突破101万亿元。毫无疑问,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东升”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有机相联,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是“东升西降”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没有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持续努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难以沿着“东升西降”的轨迹演变。由此可见,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角作观察,就能使我们更为正确地认识“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方位。

  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客观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个过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客观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伟大成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光荣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而凸显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方位。

  第三,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严峻挑战来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美西方难以接受如此巨大的变局,企图在民族问题上做文章,赤裸裸地干涉我国内政,挑起我国内部的民族矛盾,破坏我们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整个国际舞台上“东升西降”的大势。一方面,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处于国际地位迅速上升的有利方位,另一方面,我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挑战,由此也就更显示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历史方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过程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民族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这个历史方位,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比过去更为深厚和广阔,更加强调一体层次的“中华民族”,并将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都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涵盖进来。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广泛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一方面,应当通过全面的宣传教育,让全国各族人民更为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共同参与民族工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让各民族深刻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国56个民族完全平等,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陈建樾: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入思考。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央这么重视民族工作,这么重视脱贫工作,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由此可见,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与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是相连接、相一致、相适配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做好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与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相一致。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奋斗目标;抗战期间,我们党根据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提出“团结各民族为一体”的主张;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又代表我们党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对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与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源头。近代以后,中国饱受战乱动荡,历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磨难。100多年前,中国人民开始‘睁眼看世界’,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到英国求学。在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领导全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各族人民期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不仅有着精准的回应,也对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和制度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立足“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方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准确把握历史方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