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间戏剧  > 详细页面

晋剧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1月30日 阅读量:

  晋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又称中路梆子,流传于山西中部和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和包头地区。

  内蒙古境内的晋剧源于山西地区。据记载,早在同治年间(1870年)山西梆子艺人侯俊山曾经到过张家口和北京等地演出,颇享盛名。不久,陕西、冀西、甘肃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今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城镇渐次成了晋剧的活动地区。晋剧流入内蒙古境内,受当地语言、民歌、说唱音乐等当地音乐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成具有内蒙古当地风格的剧种。晋剧一般用真声演唱,男演员在高音区偶用假声,音乐高亢激越,具有塞外粗犷、奔放风味。晋剧的结构严谨,腔调和节奏形式变化灵活多样。晋剧乐队可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 多用呼胡、二股弦、小三弦、四股弦,吹奏乐器有唢呐和笛子。武场的乐器有板鼓、马锣、铙、钹、梆子、战鼓等。内蒙地区的晋剧题材广泛,不仅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还增添了地方风格,如传统曲目《打金枝》、《秦香莲》、《梵王宫》、《算粮》、《杨门女将》、《三疑计》、《白虎鞭》、《玉棋子》、《七堂会审》、《王昭君》等经典作品经过几代艺人的实践和改良更具有了地方特色。此外,对一些闻名全国的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十五贯》、《将相和》、《双蝴蝶》也搬上了晋剧舞台,博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许。同时也创作了很多有不少是内蒙地区独有风格的作品,如《嘎达梅林》、《巴林怒火》、《锡尼喇嘛》和新编历史剧《王昭君》、《三娘子》等,都是反映内蒙古蒙汉人民斗争生活题材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的创作演出,不仅实地再现了内蒙蒙汉人民斗争生活的历史画卷,而且也开辟了用晋剧这一艺术形式反映内蒙蒙汉人民团结战斗和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的广阔道路。

  近年,呼市晋剧团编演了历史剧《满德海彻辰》、《三娘子》等,并在这些戏剧中吸收了蒙古族长调因素,使晋剧的音乐更加丰富和具有地方特色。200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晋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IV-18

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井陉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