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志  > 详细页面

云南少数民族——普米族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1日 阅读量:

  概况 普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全国普米族总人口为4.28万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4.2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市,临沧市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

  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普米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大多兼通彝族、白族、纳西族、汉族等几个民族的语言。普米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汉文。

  风俗文化  普米族的村落一般分布于山区的半山缓坡地带,平均居住海拔2500米。大多聚族而居,往往是同氏族一个村落。少数地区也有与其他民族杂居一村的。

  传统普米族人民居,多数都是板屋土墙结构的楼房或木楞子楼房。“木楞房”是纯木结构,木板盖顶,四墙用木料重叠垛成,当地又称“木垒子”。各户住宅围一院落,院门正对的称正房,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四角立柱,中央竖一方形大柱,称为“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之处。正房内设火塘(锅庄),锅庄原指火塘中支架铁锅的三块石头,后大多改用铁三角架。三脚架可以世代相传,是家中重器,越大越显得家庭富有。近代所说的锅庄,特指火塘前一块赋予宗教色彩的石头,人们需要时常供奉,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普米族传统饮食有石头烤粑粑、羊胃煮肉、木桶煮食。糌粑面是普米族的传统食品,喝茶时可作点心,外出劳动、打猎、旅行时可随身携带。猪膘肉是普米腊制整猪的一种特殊方式,即将猪宰杀后,去骨及内脏,用盐和花椒腌制,然后把所有开口缝起来,即成猪膘。因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肉”。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猪膘是普米族待客送礼的上等礼品。

  普米人有喝茶的习惯。一日至少三茶:早茶、中午茶和晚饭茶。普米人还喜欢喝酥油茶和酒,常喝烧酒和水酒。在婚丧和集会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普米人称为牛角酒。

  普米族的服饰以宁蒗地区最为传统。成年男子的服装各地大致相同,主要是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氆氇长衫,束羊毛制的绣花腰带,膝以下用布或毡裹腿,腰间佩刀,冬穿牛皮鞋,妇女服饰最为丰富多彩,宁蒗、永胜的普米妇女留长发,以辫子粗大为美,外包黑布大包头,上穿窄袖高领大襟短衣,下着百褶长裙,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称为“金边衣服”,是妇女最华贵的衣装,喜用羊毛彩带束腰,背披羊皮,胸前佩戴银链,戴手镯、戒指、项链、耳环、玉坠和串珠头饰等。

  普米族家庭中的舅权很突出,舅权与父母等同。普米族亲属称谓中的旁系亲属和姑表亲的称谓区分不太够明显。如旁系亲属中伯祖父与叔祖父、伯祖母与叔祖母、姊与嫂同称,姑姨表亲中姑父与伯父、姨夫与叔父、姨姑表兄弟姐妹同称等。这些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普米族历史上曾经盛行过氏族内婚和姨姑表优先婚的婚姻制度。

  普米族非常重视教育。举行成年礼仪是一次重要的社会教育,儿童年满13岁举行成年仪式,成年礼结束后的少男、少女可正式参与社交,并有承担生产劳动的义务。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三天至半月。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

  大十五节是宁蒗普米族过的一个节日。时间在腊月十四日,届时,人们穿着盛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次日绕“嘛呢堆”祈祷纳福,青年男女尽情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宁蒗永宁地区的普米族,端午节要举行“绕岩洞”活动,并到洞中烧香驱邪,祈求多子多孙。中元节参加“转狮子山会”,祭祀“干木”女神。

  普米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部分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凡遇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比赛,平时也喜爱唱纳西族、白族和汉族的山歌。歌曲演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唱时都有特定的环境、形式和内容,伴奏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四弦琴、口琴、口弦、唢呐等。

  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舞蹈,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在场院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此外,常见的舞蹈还有“初歹”(即“打跳”)、“初及”“帕手拉”“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蹈。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