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之八:从神圣的头饰到流动的百褶裙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慈仁群佩 列来拉杜 杨显国 李琳 余大锐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4日 浏览量:

  “南岭走廊”上的服饰文化极其绚丽多彩,哪怕只是一个银扣子、一个蜡染的图案、一个裙角的花边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头到脚,一套服饰就是一部史诗。面对如此丰富的“南岭走廊”服饰文化,在以前的专题里我们尝试着从“蓝色”入手,对走廊上众多民族所喜爱的服饰颜色进行了探讨。在本期中,我们将从图腾崇拜在头饰中的遗存和几乎为“南岭走廊”上所有民族共有的百褶裙入手做一些梳理,由此可以发现一个族群带有族徽性质的头饰是很难改变和相互影响的,但是百褶裙这样的裙装却极易相互吸纳。头饰文化显得多少有些神圣和深沉,而百褶裙就像一条流淌的溪水,轻松和随意。既能坚守,又能接纳,“南岭走廊”上的民族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生存的哲学和智慧。

头 饰

  在“南岭走廊”上,如果要区分一个民族或一个支系,通过头饰来辨别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每一个民族的头饰是表达该民族审美心理的特定符号,都是民族情感的象征,民族尊严的标志,都有着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往往成为一个民族内部自我认同、追根寻古、纪念祖灵、祈求神佑的物质外壳和文化依凭。

  图腾崇拜是万物有灵信仰观念的具体化,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那时的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变化莫测虽然力图把握和控制,但终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拜倒在大自然的脚下,不仅把自己同自然界混为一体,还常将许多自然物人格化,认为自己民族的祖先是从某一自然物或某一自然现象转化而来的,因此,对某一图腾的崇拜实质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和纪念。马克思说:“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都源于某一动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为图腾。图腾是神化了的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在氏族生活、服饰和艺术形式中,都留下了许多图腾的遗迹。”弗雷泽说:“图腾氏族的成员,为了使其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就有同化自身于图腾的习惯,或穿着图腾动物的皮毛或其他部分,或辫结毛发,割伤身体,使其类似图腾,或取切痕、黥纹、涂色的方法,描写图腾于身体之上。”

贵州丹寨锦鸡服(黄祥友 摄影)

  因为受地域和支系的影响,苗族曾有过很多的图腾。苗族头饰中有牛角木梳文化为代表的“牛图腾”遗迹。苗族的牛角木梳文化可以追溯到蚩尤时代。《迷异记》记载:“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戢,头一角,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戴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志业。”又《尤鱼河图》载:“蚩尤殆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逐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可见,苗族头饰中牛角木梳形象,不仅为了美饰,而且还反映了苗族对始祖蚩尤的崇拜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高兴村的苗族,男子到12至15岁,头发长长后,都得佩戴长角。一旦戴上长角,便自然拥有了自由社交的权利。男的长角约1.2尺,女的长角约1.6尺。长木角外加缠上的头发可达4-5斤重。长角木梳,两头尖中间粗,呈扁形,状如牛角。制作时要挖掉中间内侧,然后用胶或绳在缺口处另外附上梳齿。装束时,在木角上缠上头发。先用白线绳和自己头上的头发固定长角木梳,然后再把早已准备好的一股股头发,按螺旋式顺时针方向盘绕于长角和头上。最后用细白线组成的线绳把盘在木角上的头发固定。

  黄平苗族以“凤”作为银冠的主要形制,相关学者研究认为黄平苗族的头饰里,凤造型的头饰是黄平苗族对凤图腾崇拜的遗迹。银冠正面将“双凤朝阳”放在主题位置,而置于“二龙戏珠”之上,银冠的顶部还插有一只大银鸟,两侧是二至四只小鸟,象征百鸟朝凤。银饰中银花牌上也有鸟的纹样,这就明显地突出了鸟崇拜的意念。

广西贺州黄洞瑶族

  畲族也有凤凰图腾遗迹的头饰,在畲族服饰中凤凰头饰最引人瞩目。畲族头饰有福建福安的凤尾式,霞浦的凤身式,罗源的凤头式等。畲族人家嫁女必戴头饰,头饰中凤凰的图案象征着平安、吉祥。

  在一些民族的诸多称谓中,有直接或间接源于头饰的。如瑶族诸多称谓中的“箭杆瑶”、“双角瑶”、“尖头瑶”、“燕尾瑶”、“顶板瑶”、“平头瑶”等,苗族中的“顶板苗”、“独角苗”、“歪梳苗”等。滇池附近的苗族自称“大花苗”,外族称他们为“独角苗”,因为大花苗妇女的发髻十分特别,黑发在前额附近盘成一个很大的尖角,形如犀角。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的苗族,头部挽髻,头髻较大,在头顶正中偏右后角,再将发辫编好后盘结成一螺旋状,然后用一块青布蒙住头顶部,青布蒙髻处形成螺旋状,远处望去,似喇叭状,故被称为“喇叭苗”。贵州关岭县、紫云县一带的“歪梳苗”,妇女在绾髻发梢的地方插一把木梳而得名。

  20世纪40年代,张光潜先生深入到广西各地进行民族学考察后写道:“广西苗瑶的服装,类皆五光十彩,奇怪异常,而妇女表现得尤为鲜明。其瑶族妇女有的用蕉裹髻……谓之‘平地瑶’。有头插竹箭两根,分发成两缕,左右盘结,覆以锦巾,形如蝴蝶之两翼,谓之‘箭杆瑶’。有的头戴竹箍,两端翘起,状如牛角,系以珠丝锦囊,谓之‘双角瑶’。有的挽髻于头顶,戴尖顶青帽,状如圆锥……谓之‘尖头瑶’。有的头簪竹片,分发成燕尾状,谓之‘燕尾瑶’。瑶族男子头端挽髻,上边差不多都蒙上一层头帕,红色的谓之‘红瑶’,白色的谓之‘白瑶’青色的谓之‘板瑶’。”

广西环江毛南族

  有些头饰的形制是出于保护自身的安全而形成的。盘瑶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那里人烟稀少,虎豹经常出没,伤人害畜。有一次,男人们都外出打猎了,家里只剩下妇女和孩子。可这天夜里老虎又偏偏闯进了寨子,扑窗扒门。妇女们被惊醒后,便用木棍、锄头等奋力驱赶老虎。可老虎不但未被吓走,反而更加凶狠地向她们扑来,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勇敢的盘瑶妇女急中生智,顺手抓起火塘上的三脚架,朝咆哮的老虎用力砸去,不偏不斜,正好套住了虎头,老虎被这奇怪的东西吓坏了,急忙转身逃走。三脚架保住了妇女和孩子们的生命,后来妇女们便依照它的样子制作了三角帽,寓意逢凶化吉,万事如意。广西贺县盘瑶妇女也戴三角帽,但她们的三角帽比龙胜的要高大、壮观得多,帽呈塔形,层层叠叠,共有十余层。她们也认为,戴这种帽子进密林和草丛,可以“打草惊蛇”,保护自身安全。

  在很多民族中头饰充当着区别身份的任务。壮族未婚女子喜爱长发,以留刘海来区分婚否。通常未婚妇女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这种三角帽是先用竹篾和麻藤编成帽型,然后蒙上布,精细地捆扎绣制而成。不同年龄的妇女,要戴不同颜色的帽子。老年妇女戴青色的三角帽,寓意四季常青、长命百岁;中年妇女戴蓝色的三角帽,寓意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年轻姑娘则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寓意山花烂漫、前程似锦。帽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绣织各种花纹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山川树木、狮龙麒象、锦鸡凤凰等,但唯独不能绣虎豹,因为传说三角帽可以用来驱逐虎豹。

贵州雷山苗族服饰

  头饰与其他的人体装饰一样,他们的存在有其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有的是图腾崇拜的体现,人们希望通过对图腾形象的模拟,祈求得到图腾的庇护,从而驱邪免灾。有的借助化装恐吓对手,克敌制胜。有的作为民族或支系带有族徽性质的符号,从而增加内部凝聚力,巩固团结。有的成了区别社会身份最明显的标志。

百褶裙

  百褶裙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皇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大风骤起,她好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飞燕得救了,但裙子却被拉出许多褶皱。汉成帝一看,有褶皱的裙子比原来的更美。后来宫女们穿的裙子都折叠出褶皱,并把这种裙子称为“留仙裙”。现代叫做“百褶裙”。

  “南岭走廊”上的很多民族都穿百褶裙,但是也有褶多褶少、裙长裙短、颜色和花边等的区别。苗族的百褶裙有长有短,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后两片构成,裙子比较短,穿时再在小腿上裹绑腿或穿袜筒。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妇女着大襟短衣,穿蜡染百褶长裙。有的壮族妇女穿黑色百褶裙,裙上有彩色刺绣和彩色布贴,百褶裙上再系刺绣围腰。从穿着舒适度来说,百褶裙的裙摆比较宽,裙身可以随体型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它的这一特点适合人们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从事体力劳动。同时,百褶裙的皱褶就像一块有无限可能的画布,它给心灵手巧的妇女留下了一个展示刺绣、蜡染、扎染等技艺的空间,有些民族的妇女甚至把自己民族的迁徙历史都“写”在了百褶裙上。

贵州白裤瑶族妇女的百褶裙

  在所有这些穿百褶裙的民族中,苗族的百褶裙非常有代表性。据说苗族妇女古代多穿筒裙,后来为了使自己的服饰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有了百褶裙。流传在黔中地区的传说《百褶裙的来历》说,古时候苗家穿的裙子与汉族的没什么区别。为了将其区分开来,一家母女立志要缝制一种特殊的裙子,作为苗家的标志。他们苦思冥想,后来受到山坡上五颜六色青杆菌的启示,按着青杆菌的褶子做成了一条裙子,穿到花场上踩花。苗家姐妹们见了,个个拍手称赞,纷纷学着做来穿。于是,这种百褶裙很快就传遍了各个苗寨,各个支系的苗族都穿起了长短不一的百褶裙。苗族的百褶裙可分为长、中、短三种。长裙及脚面,中裙过膝,短裙不及膝。雷山等地苗族女子盛装中有一种短裙,长仅有20厘米左右,穿这种百褶裙的苗族也因此被称为“短裙苗”。关于短裙的来历,当地也有一个传说:古代,苗乡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好猎手。有一次打猎时,他捕获了一只美丽的锦鸡,并把它送给了心爱的姑娘阿榜。阿榜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青年的深深爱意,便照着锦鸡的样子,终日织布,挑花绣朵,做出了这种花短裙,把自己打扮得像锦鸡一样美丽。后来,附近的苗家姑娘便学着她的样子,纷纷穿起了这种五彩斑斓,富于神话色彩的绣花短裙。

  苗族的百褶裙制作工艺精湛,皱褶细密、繁多,有的可达千褶以上。而且裙身纵向挺直、横向富有弹性,上面还绣有五彩缤纷的图案花纹。如贵州黄平地区,百褶裙一般用16至26米长的自织自染的深紫色窄幅土布制成。他们先将土布铺置于草地或晒席上面,喷洒上白芨汁,然后折叠成一条条宽窄一致的褶皱。之后再次喷洒白芨汁,并用棉线将其串联起来,使之定型即可。这种百褶裙由裙首、裙身、裙脚三部分组成。其中以裙脚部分最美观。裙脚从下至上由四道横向不同的纹样组成,第一道为“小人花”,第二道为“雀翅花”,第三道和第四道为“龙花”。第一、二道为刺绣纹样,第三、四道为编织纹样。

贵州凯里亻革家妇女穿百褶短裙后系围裙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广西南丹的瑶族通常用自织土布作料,染成深浅不同的蓝色,折叠成造后用针线在裙头处串缀而成。裙里衬一条与外裙大小一样的内裙。裙面有蜡染花纹,裙脚饰有红色刺绣花纹,多为几何形花卉,宽约10厘米。穿裙时,裙前习惯再围一条比褶裙稍长的面裙,宽约20厘米,黑底镶蓝边。

  从各种历史资料看,苗族、瑶族、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起初以穿筒裙居多,但是,随着百褶裙的出现,各民族间相互学习,适宜气候,方便劳动,又极具美感的百褶裙逐渐在这些民族间流行开来。

  在“南岭走廊”众多的服饰文化中,抽离出头饰和百褶裙这两个个案,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民族而独立存在,这个民族必须坚守自己最本真的东西,同时,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也是“南岭走廊”上服饰文化绚丽多彩的原因。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