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柯尔克孜族  > 详细页面

柯尔克孜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吴 迪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玛纳斯》,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优秀儿女中的一员。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史记》中所记载的“鬲昆”或“隔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柯尔克孜族先民与周边民族长期共处、融合,最终形成了现代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人既有蒙古人种血统,也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混血民族。

  最新人口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柯尔克孜族人口约有十六万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南疆的阿克苏、喀什等地,占柯尔克孜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左右;北疆地区的伊犁、塔城以及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富裕县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境外的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吉尔吉斯人”,他们建有自己的国家即吉尔吉斯斯坦。

  柯尔克孜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与哈萨克语为亲属语言,在发音特点、词汇、语法等方面十分相似。柯尔克孜语的使用人群集中在我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在我国的使用人口约有十五万人左右。柯尔克孜语虽然使用人口较少,分布也相对集中,但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内部也产生了方言的差异。现代柯尔克孜语分南方言与北方言,而柯尔克孜族的书面语主要以北方言为标准语。由于我国柯尔克孜族生活的区域也居住着大量的维吾尔族群众,在长期的杂居过程中,柯尔克孜语受维吾尔语的影响较为严重,除生活于乡村牧区的柯尔克孜族群众外,大部分城镇柯尔克孜族居民兼通维吾尔语,甚至存在维吾尔语水平要高于其母语的现象。生活在北疆伊犁特克斯县地区的柯尔克孜族由于长期与哈萨克族群众杂居相处,其语言受哈萨克语影响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柯尔克孜文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阿拉伯语为基础创制的老文字,主要在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中使用;另一种是属西里尔文文字系统的新文字,主要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内使用。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对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均有较为详细的记录,但是所使用的称呼与写法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汉晋时期多称“坚昆”;南北朝至隋时称“结骨”“纥骨”“契骨”“护骨”;唐时多称“黠戛斯”,有时称“坚昆”或“纥挖斯”;辽、宋、金时称“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蒙元时期一般称“吉利吉思”,有时称“乞儿吉思”;清代称“布鲁特”,或作“布依鲁特”。中华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根据柯尔克孜族人民的愿望,将“布鲁特”改为“柯尔克孜”,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历史十分悠久的古老民族,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柯尔克孜先民的历史活动均有详细记载。在两千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祖先居住于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柯尔克孜族人民居住的美丽大草原(刘军摄)  

  隋唐前期,突厥逐渐兴起,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黠戛斯人受突厥人奴役。隋朝政府利用外交手段,使突厥内部分化为东西突厥,东西突厥相互征伐,随后强盛的唐朝政府更是多次派军队征伐突厥,突厥势力日渐衰弱。公元648年,黠戛斯人派遣使团来唐朝“认亲”,自称汉朝将军李陵后裔,而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也自称为汉将李广的后代,因此黠戛斯使者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招待,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并且多次参与唐朝军队进攻突厥的军事行动,在汉朝军队与回纥、黠戛斯人的南北夹击之下,突厥势力最终灭亡。突厥统治覆灭之后,回纥人称霸漠北,建立了回鹘汗国。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内讧不断和连年天灾国力日衰,黠戛斯人趁势南下,一举攻灭回鹘政权,回鹘汗国灭亡,随后建立黠戛斯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并多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定内乱。

  公元13世纪,元朝统治者为发展西域,将一部分柯尔克孜族先民吉利吉思人南迁至今新疆地区和东北黑龙江地区。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后,柯尔克孜人民因人口较少,处境日益恶化,受蒙古准噶尔人的奴役。一部分柯尔克孜人被迫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而另一部分人则向西迁居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及其附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柯尔克孜人定居于新疆克孜勒苏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柯尔克孜族地区成立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人开始当家作主,成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柯尔克族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出了多元性。柯尔克孜族先民最早曾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萨满教在当代柯尔克族民族风俗中依然留有深刻印记,至今生活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居民依然信奉萨满教。由于种种原因,柯尔克孜族人离开世代生活的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迁居中亚,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柯尔克孜族人转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作为柯尔克孜人所信奉的主要宗教,对柯尔克孜的风俗习惯、经济社会等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柯尔克孜族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同时,仍然十分完整地保留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除了信奉伊斯兰教之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新疆北部额敏县的柯尔克孜族群众,由于受到附近蒙古族的影响,则主要信仰喇嘛教,并且在宗教仪式与制度上与蒙古族基本相近。

  早期的柯尔克孜族主要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人类对自然崇拜而产生的原始宗教。柯尔克孜人逐水草而居,世世代代以从事游牧业为生,所生活地区的水源是否充足,牧草是否丰美,直接决定柯尔克孜人的温饱与社会活动。因此,柯尔克孜人对水与草有着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古代柯尔克孜人敬拜水神与草神,渴望水神与草神能够护佑柯尔克孜人有充足的水源与牧草。因此,柯尔克孜人认为水与草是十分神圣之物,绝不允许有人去破坏。至今柯尔克孜族依然有不允许在水源或河流附近便溺,不允许破坏草场、随意拔草的习俗,也不允许人们洗完手之后随意甩水晾干。此外,柯尔克族对火也有着很原始的自然崇拜,认为火具有驱病辟邪的作用,因此当新生儿出生之时,柯尔克族老人都要到野外采集野生的桑枝点燃之后为婴儿熏燎,希望可以为婴儿驱除疾病,保佑新生儿健康茁壮的成长。在新人婚礼上,当新娘走入家门时,要在门口烧起一堆炭火,让新娘跨火而过,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祛除邪气,保佑新人和谐美好的生活。这些传统的柯尔克孜族民族习惯,其实还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遗迹。

  柯尔克孜族信奉伊斯兰教的历史比较久远,大约在10世纪到17世纪初,柯尔克孜族从其发源地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逐渐向天山地区迁徙。这期间,柯尔克孜人与邻近各个民族或部落接触频繁,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互融为一体。一些信仰伊斯兰教而又融合于柯尔克孜族的人开始把伊斯兰教带给柯尔克孜人。16世纪下半期,有些穆斯林“沙亦黑”在柯尔克孜地区传播伊斯兰教,除一小部分民众外,柯尔克孜族绝大多数民众转信伊斯兰教,其宗教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宗教禁忌如不食用猪肉等与伊斯兰文化基本一致。但是柯尔克孜族仍然十分完整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柯尔克孜族妇女喜欢穿着传统的柯尔克孜民族服饰,不以头巾遮面;柯尔克孜民众十分喜爱使用马肉、熏马肠,这些与伊斯兰教的宗教规定有所不同。

  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柯尔克孜族的民族节日有着浓厚的伊斯兰韵味,其民族节日与人生礼俗与伊斯兰文化基本相同,柯尔克孜族的民族节日除了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来源于伊斯兰文化的宗教节日,还有本民族的特色传统节日,如纳吾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诺鲁孜节是柯尔克孜、哈萨克、维吾尔等传统游牧民族的共同节日,被视为突厥系民族的传统“春节”,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之时,牧民们都会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并且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掉罗勃左节则是柯尔克孜为纪念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柯尔克孜族英雄掉罗勃左而形成的传统民族节日。柯尔克孜族的人生礼俗与其他突厥民族类似,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丧葬和婚礼等传统礼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柯尔克孜族形成本了民族特有的传统民族风俗,受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柯尔克孜族也有很多民族禁忌,这些民族禁忌有的源于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有的源于柯尔克孜人世代从事的游牧文化,有的则源于伊斯兰宗教文化。柯尔克孜族的民族禁忌虽然来源不一,禁忌较多,但为规范族人的言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礼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柯尔克孜族(刘军摄)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360百科、互动百科

  2. 杜荣坤、安瓦尔等著,《柯尔克孜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

  3.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