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傈僳族  > 详细页面

傈园新村幸福多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李睿劼 陈涛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9日 浏览量: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中村乡傈园新村,一幢幢排列整齐、规划设计合理的移民新居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宽敞明亮的两层半别墅新居与过去居住的低矮简陋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家家门前是平整的大道,绿草树木环绕着道路庭院,每家每户都建好了一座车库,满足了村民们美好生活需要。 2016年新春佳节前夕,禄丰县中村乡白挑塘村傈僳族及壮山村等84户禄丰县西河水库移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告别祖祖辈辈延续居住的山村、低矮简陋的房屋,陆续搬迁入住到距中村乡政府所在地街道集市仅500余米的移民安置点——傈园新村。搬迁两年来,新村新貌给傈僳族移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搬到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中村乡傈园新村后,傈僳族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22岁的傈僳族新村村民兰晓东笑得合不拢嘴:“搬迁后我家喜事不断。”移民搬迁前,兰晓东和乡亲们的居住环境用“地无三尺平”来形容毫无半点夸张,出门就爬坡下坎,而且人畜混居,卫生环境很差,夜晚整个山村一片漆黑。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兰晓东也无法忍受村里的贫穷落后,不到20岁就外出打工。在重庆,他找到了一份汽车装配的工作,和在家种田相比,收入好了很多。但是,城市里的生活开销远远高于农村,每年回家时打工收入总是所剩无几。“那时,我很纠结,是回家务农还是继续在外打工。直到有一天父亲打来电话,说政府要修建水库,让我们移民搬迁。还要给我们盖新房子。于是我毅然决定立即回家。”兰晓东说。

  随着移民搬迁,2016年,兰晓东与父母全家搬进了新村别墅。2017年,兰晓东收获了爱情。爱人张晓倩和他一样,也曾在外打工,也因喜闻新村新生活而回到了家乡。如今,小两口的生活甜蜜美满,在种植蚕豆等农作物之余,家里还办起了麦芽糖加工坊,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从城里返回家乡后,傈园新村村民兰晓东在家里办起了麦芽糖加工坊,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前不久还购置了新车

  移民搬迁至傈园新村,第一小组组长安学芬的生活也有了不小的起色。在从事传统种植养殖业之余,她和妹妹安学珍一起开起了刺绣手工坊。

  “为了改善我们移民搬迁之后的生活水平,县移民局专门给我们发放了1万元补助,支持我们发展第三产业,我和妹妹发挥刺绣特长,又投入了1万多元,办起了刺绣手工坊。”安学芬说。

搬迁到傈园新村后,安学芬(左二)和妹妹安学珍在政府的扶持下办起了刺绣手工坊,为了提高绣品质量,他们经常与同村妇女进行刺绣手艺交流

  安学芬和妹妹安学珍不断摸索,与同村妇女进行刺绣手艺交流,绣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充满民族特色的傈僳族服饰绣品一件一件通过她们灵巧的双手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安学芬非常高兴,她说:“现在刚刚起步,来收购我们绣品的客商还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相信在姐妹们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绣出美好新生活。”闲暇时间,安学芬还和姐妹们穿着民族服装,在新村广场上,跳起了傈僳族舞蹈。用她的话来说:“日子好了,心情好了,一定不能忘记把我们祖祖辈辈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搬到新村后,村民们的生活多了几分乐趣。村民张晓倩(右二)拿出自己的结婚照与姐妹们分享这个幸福的瞬间

  在新村联排别墅的最南边是中村乡小学,这所学校是同傈园新村相依而伴建在一起的。上午十点,课间操的铃声打破了新村的宁静。学生们欢快地冲出教室,每人手捧足球,来到操场。在老师统一的号令下,孩子们跳起了足球课间操。欢快的音乐旋律,伴着运球、带球等不同的动作,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得到了充分诠释。小学校长张世喜看着学生们欢乐的表情,高兴的表情溢于言表。他说:“孩子们太幸福了。”16年前,张世喜从楚雄师院毕业回到了家乡的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小学,“场是土巴地,篮球架是用两棵大树做成的,教室里的桌椅高矮不一,找不到品相相同的两张课桌,孩子们的宿舍是两三个人挤一张床……”回忆起那时情景,张世喜记忆犹新。 “现在好了,住宿生县财政每月每人都要补贴100元伙食费,孩子们顿顿有肉吃了,还为我们建起了两栋宿舍楼,268名住宿生每人一张床,再也不用挤着睡了。”张世喜说,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我们工作越来越有激情了。

早晨,学生们欢快地冲出教室,每人手捧足球,在老师统一的号令下跳起了足球课间操

  搬迁到的新的村落后,傈僳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杨学军感慨地说:“现在的条件真是好到不敢相信,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上一篇:
下一篇: